《槓桿思考術》找對支點,槓桿工作更省力

選對支點,就能用槓桿輕鬆舉起重物,「無意識化、習慣化」便是輕鬆完成工作的支點,訓練自己將好的做事方法,變成無意識的習慣,就能大幅縮短工時


核心概念 槓桿思考
凡事只要找對關鍵,就能以最少的力氣,達到最大的效用。就像槓桿,只要找對支點,就能輕易撐起沉重的東西,是一種「省力又有效」的哲學。

閱讀捷徑
先略讀第一章〈隨時意識槓桿思考〉中的幾個圖解,了解槓桿思考的意義與益處,然後詳讀〈勞力的槓桿原理〉,學習如何在工作上發揮槓桿效用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書作者光是在2007年,就在日本以「槓桿思考」為主題,連出了5本相關主題書籍,而且每本都進入日本亞馬遜書店排行榜前20名,甚至掀起一系列指導人們「效率工作」「倍速學習」書籍的風潮,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。

「槓桿思考術」意指凡事只要找對標的,就能花最少的力氣,達到最大的效用,就像槓桿一樣「省力又有效」。而要發揮槓桿效益,重點在於找出「支點」,做法上則是剖析事務的目的,先確認核心目標,再將事務進行結構化分析,找出對應的重點,傾全力完成,不浪費多餘的精力在無謂的部分。作者針對如何在工作上應用槓桿思考,提出了3個要點:

1.工作架構化:將做事方法化為清楚的步驟和規則,並且文件化為表單與手冊,以確立工作流程。這樣做的最大優點就是,可將原本模糊的成功經驗,化為可反覆操作的SOP(標準作業流程)。架構化的工作只要做上一回,往後就能有可供依循和參考的標的,可大幅減少模糊空間與猜測疑慮,把力量用在正確的項目上,堪稱是實踐槓桿工作法的第一步。

2.無意識化、習慣化:作者認為,「無意識化、習慣化」是人生成功之鑰,可訓練自己將好的做事方法,變成一種無意識的習慣,以大幅縮短做事的時間。要做到這點,可以從較小的好習慣開始培養,慢慢進階到大的好習慣。

例如,為保持環境整潔,要求自己「每天打掃房間」可能很困難,但是若能從「脫下的鞋子要放好」「換下的衣服不亂丟」等小地方開始,讓「隨手收拾環境」變成生活習慣,之後再慢慢擴大到比較麻煩的工作上,則環境整潔的目標,應該就不難達成了。

3.KSF(關鍵成功因素分析):做事時,若輕重緩急不分,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往往一天的時間就被毫無生產力瑣碎雜事給耗盡了。因此,想要成功,就要掌握工作的關鍵成功因素(KSF),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,然後將大部分的精力與時間投注其上。

就像考試要得高分,絕不是死背課本每頁內容,而是要能找出必考的重點。做事也是一樣,若漫無章法,每次都把不急、但重要的事情擱著,等到最後才十萬火急地趕工,結果不僅品質欠佳,也會讓自己陷在時間老是不夠用的窘境裡。(整理‧撰文 / 謝明彧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e1201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