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醒的企業》
作者:寇夫曼(Fred Kofman)
寇夫曼為柏克萊大學經濟學博士,1990~1996年在MIT史隆管理學院擔任管理控制系統教授,並在組織學習中心與彼得‧聖吉(Peter Senge)一起共事。
從1999年至今,則在整合學院(Integral Institute)與整合心理大師肯恩‧威爾伯(Ken Wilbur)一同合作,在管理理論外,更納入人類行為學與心理學對管理的影響面。
ISBN:9789862161623
出版社:天下文化
出版日期:2008年07月


知識和技術能讓一個人成為專家,卻不能讓一個人成為好主管。優秀的領導人,必定會先了解自己的溝通模式,自問是慣於傾聽協調的人,還是習於施號命令的人?因為,認識自己,永遠是有效領導的第一步。


整理‧撰文 / 謝明彧

艾德華(Edward)將財務報表甩在桌上,「這真是個災難!我不能帶這個去董事會報告!太丟臉了!」

「什麼!」克莉絲汀娜(Christina)既驚訝又生氣,「這個報告已經盡善盡美了!過去5天我團隊的所有時間都花在這上面。」

「妳浪費了5天。這份報告一點用處也沒有,不但寫得太長,還寫得很爛,而且沒有重點!結論也不明確,看起來很沒有決斷力!要我說多少次,妳才知道這些報告很重要?立刻召集妳的團隊重寫一份,明天開會時我要看到讓人滿意的報告。」

艾德華走出辦公室,而克莉絲汀娜無力地癱坐在椅子上。「真是個渾球!」克莉絲汀娜抱怨:「沒一件事能讓他滿意,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要什麼。」

人與人的互動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,往往是我們個別的態度和信念所致。艾德華的態度很衝,這與他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比較有關,而不是因為克莉絲汀娜的報告。同樣地,克莉絲汀娜的防衛態度,其實源於她的自尊受到挑戰,艾德華的批評,反而是次要的。

當雙方丟出的難題,是彼此都無力回應時,緊接而來的就是毫無效益的溝通,反而各自把最關鍵的想法悶在心裡。想法不能溝通,就無法完成工作,於是雙方關係惡化,每個人心裡都不舒服,因為,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歧見是針對什麼產生,又該如何處理。

「控制者」vs.「學習者」

每個人看世界的角度都不相同。你處理差異的方式,會決定你是一個「控制者」(controller)或「學習者」(learner)。控制者自認能掌握事物全貌、未來應如何發展,以及哪些部分該被完成。這種人常會下很多命令,卻很少提問。學習者則充滿好奇心且謙虛,比較常發問,而非下命令。

@內文:控制者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對的,或至少說服每個人認同他們是對的,藉此建立自尊。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,是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,並斷言自己意見就是「事實」,別人的不同觀點都是錯的。當他們擺平了所有相左的雜音,迫使所有人都同意他們的觀點時,就會感到心滿意足。

學習者則會把別人的觀點放進心裡,而不是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,因為他們知道,從自己的角度出發,只能看到眼前的狀態,以及全景的其中一小部分。由於學習者的自尊是來自於開放的態度,因此會基於相互學習的原則,一方面清楚表達自己的理性評估,另一方面則請每個人分享自己的觀點,以尋求共識。

在前述令人情緒緊張的情境中,多數人會自以為看見了事物的本質,但其實卻只看見了事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樣子而已。這就是「本體自大」的典型例子,認為自己的觀點超越一切,是詮釋情境唯一真實的方式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e1201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