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紀律與創新之間

就像進了少林寺練功的師父一樣,每天清晨破曉時分就起床練功,是紀律;但在練功的過程中不斷自我挑戰,提升功力,就是創新。

就像天秤的兩端,沒有嚴謹的紀律(discipline),台積電無法在國內外半導體產業的慘烈競爭中,以優異的製造能力勝出;但如果缺乏創新(Innovation)的動能,台積電未來也難保技術領先優勢。

如何在紀律與創新,這兩組看似矛盾的課題之間,取得巧妙平衡,考驗的不只是台積電,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企業。

紀律,是晶圓成功或失敗的關鍵
從工程師做起,目前擔任十二廠奈米薄膜工程二部副理的呂伯雄指出,「一旦進了晶圓廠,操作的是動輒上億元成本的機台,每一批晶圓片價值一、兩百萬,我們常開玩笑,只要一個不小心,轉眼間一台賓士車就泡湯了,因此紀律非常重要。」

他舉例,工程師經常要因應不同產品的需求調整配方,比如將晶圓片在機台的時間,從十五秒調到十六秒,按照標準作業程序,調整後必須請製造部同仁做重覆確認。

有的工程師認為自己已經親眼確定了,為什麼還要double check,多此一舉呢?但人總有失神的時刻,小數點可能弄錯,或者密密麻麻的數字輸錯了一個,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重覆確認的程序,就是希望以制度化將人為疏失降到最低。

一次,一位工程師調整配方後沒有請人確認,結果改出來的數字超過機台設定的範圍,機台一run貨,警鈴聲瞬間大響。這算是重大的人為紀律錯誤,萬一出了錯卻仍在設定範圍內,機台run一天下來,損失將難以估計。「該位工程師因此受到嚴厲的懲處,一定要公開責備,也給其他人警惕,」呂伯雄說。

紀律,會不會扼殺創新?
然而,隨著台積電在半導體製程愈來愈先進,前所未見的難題層出不窮,現有的知識和資訊往往無法應付,必須倚賴工程師以創新的思維來解決困難。有人不免擔心,一個奉行嚴謹紀律的環境,是否會在無形中束縛了創新的動能?

「其實紀律和創新並沒有太大的衝突,反而兩個方向都可以精進,」王建光打比方,就像進了少林寺練功的師父一樣,每天清晨破曉時分就起床練功,是紀律;但在練功的過程中不斷自我挑戰,提升功力,就是創新。工程師進入fab,嚴格遵守紀律與工作要求,逐漸成熟後一直在尋找改善良率、生產力、降低成本的方法,不會因為紀律影響到創新的動能。

他認為大多數工程師非常優秀與自重,也有很高的反省能力,因此他不傾向於高壓式管理,而希望透過設定挑戰性的目標,建立共識後,激發他們自發性的創新動力,並因此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。

工作當成「作品」
換言之,王建光希望看到同仁把工作當成「作品」,而不只是job。一個人面對「作品」的心情是不一樣的,會願意多花時間與心力精益求精,「我期望,不管是生產線、製程或設備的同仁,都有這樣的自我要求,朝著state of the art(追求工藝的極致)境界努力。」

他以設備工程師為例,如果他把自己的工作當成「作品」,就不會滿足於確保機械手臂的螺絲鎖緊、機台運作順暢這些基本的「份內工作」,而會進一步研究如何創新,例如螺絲應該鎖幾圈、扭力如何定量化,好讓機械手臂的定位更精準。而為了鼓勵設備工程師創新,十四廠成立「設備技術論壇」,各部門每月選出最好的實例來報告,「執行以來效果非常好,這也代表我們對設備同仁的尊重。

透過好的制度與運作,紀律,可以是創新思維的墊腳石,而不是阻礙前進的擋路石。

紀律與創新的平衡:
★ 紀律是制度化、規格化的管理。
★ 創新是目標式、自發性的動能創造。
★ 以紀律為創新思維的墊腳石。

(摘自本書【第四部】ICIC──在核心價值中成長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ne12012000 的頭像
    jane12012000

    my life

    jane1201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