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管是工作者全新的角色,代表著權利與義務的更動。新增的權力,一不小心就會讓人迷失,做出錯誤的決策,以下10條主管誡律,提醒你別掉入權力傲慢的陷阱。

戰役已近尾聲,「主管十誡」是我們最後的提醒。

主管是工作者全新的角色,代表著權利與義務的更動。新增的權力,一不小心就會讓人迷失,做出錯誤的決策,以下10條主管誡律,提醒你別掉入權力傲慢的陷阱。

第1誡:
班長代連長
許多人都因擁有某一項過人的專長而當上主管,你的成功來自於超強的研發或拓展業務的能力。
有些人當上主管,就會感覺自己很偉大,逐漸陷於權力的迷陣中而不自知,嚴重者會將自己的權力無限延伸,越俎代庖、狐假虎威的情事自然就會發生。主管一旦陷入這種困境,又沒有旁人指點,勢必會失去方向,行為將難被組織接受,陣亡率相當高。
主管應該時時提醒自己,必要時可以找一位正直的前輩當做學習的榜樣,做自己的鏡子,懂得虛懷、自省,才能免於落入權力迷思。

第2誡:
抗拒後浪推前浪
在實際的管理世界中,能力不足的主管,往往害怕部屬出頭,超越自己,取代自己的權位,因而刻意打壓部屬。權力慾望強的主管,習慣為權力而活,只顧著自己的利益,而忽略公司整體的利益,對能力愈強的部屬,建構防火牆的力氣愈大。結果,有能力的員工都被迫離去,企業喪失成長的動力。
如果你是一位聰明的主管,就不應該抗拒部屬出頭,反而要設法收服能力強的人,成為創造高業績的助手,登事業高峰。

第3誡:
效率第一,效果第二
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的關係,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產出,或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產出,簡單地說就是支出是否帶來收入。效果是指達到政策目標、經營目標和其他預期結果的程度,簡單地說就是是否達到目標。
很多主管重視效率不重效果,結果一天到晚開會、每天行程滿檔,把力氣花在沒有產出的事情上,忙得暈頭轉向,卻沒做成什麼事。

第4誡:
只用棒子,不給胡蘿蔔
如果你要讓馬兒跑得快,可以選擇用棒子打牠,強迫牠向前奔跑;或者你可以用胡蘿蔔引誘牠,激發他向前的動力。
當然最高的一招是,一手棒子、一手胡蘿蔔,馬兒會跑得特別賣力。
在管理領域中,獎勵與懲罰同樣重要,一體兩面,互為因果。但如果你只用懲罰(棒子),而不給獎勵(胡蘿蔔),結果,你將面臨優秀人才流失,戰鬥力下降,組織士氣低落的惡性循環。

第5誡:
把「我」放在「我們」之前
主管需要團隊合作去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,在執行過程中,很多主管都會表達對於部屬的關心,適度地激發同仁們的土氣,順利達成艱鉅的任務。
任務完成,上面要獎勵有功人員時,有些主管就會把全部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,報告會上只聽見「我」如何帶領大家達成任務,從未提及「我們」一起奮戰的故事。
這種爭功諉過主管,短期可能會獲得好處,但長期來看,他可能會逐漸喪失夥伴們的支持,成為組織中的孤鳥。

第6誡:
為勝選亂開支票
有一句古老的格言:盡量少給承諾,多給一點表現。講得很簡單,但對擁有權力的主管來說,資源分配代表的就是權力,當主管不正是要享受權力的滋味嗎?
如果你有這樣錯誤的認知,那你可就累了。因為,你很容易就會對員工、供應商做出過度承諾,開出一堆支票,可是,每張支票都代表資源的分配,亂開支票就等於亂用資源,資源將產生排擠作用;資源一旦錯用,效率接著下降。
主管如果像政治人物一樣為了勝選而亂許承諾,肯定很快就會被淘汰,切勿模仿!

第7誡:
我們都是一家人
台灣有很多家族企業,公司裡從董事長、總經理、一直到經理級的主管,甚至董事、監察人也都是自己人,可說「我們都是一家人」,決策不用開會就過關了,效率雖然高,但經常發生人謀不臧情事。
在職場中,主管晉用自己的親信屢見不鮮,很多主管都會以「選賢與能」做藉口,做的卻是「內舉不避親」。企業一旦發展成近親繁殖,接下來可能產生各家族派系的山頭相互制衡,進而影響企業競爭力,應是大忌!

第8誡:
信我者得永生
有些主管為了要培養自己的團隊,在獲得權力後,利用權力排除異己,讓組織產生寒蟬效應,只有信我者得永生。
畢業於哈佛大學、曾經擔任艾洛電子業務總裁、後來升任為執行長的史提夫.寇夫曼(Stephen P. Kaufman),有一次請教業務副總裁有關一間營業所的經營效益後兩個星期,這間營業所就關掉了。
寇夫曼回憶友人給他的忠言,「史提夫,從今以後,你再也得不到兩樣東西了,那就是粗茶淡飯和肺腑之言。」為免企業變成一言堂,寇夫曼走出辦公室,盡力去傾聽不同的聲音,避免染上「執行長毛病」。

第9誡:
決策十倍速
羅伯特.耐門(Robert A. Neiman)在《當下行動》一書中指出,「有效下達命令為管理執行力所不可或缺。」一語道破命令的重要性。在下達命令的過程中,管理者若能針對定義、說明、個人化、準備、結果等五大層面一一擊破,便能有效動員部屬,在有限的時間或預算內,達成更高的目標。
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境界,但很多主管只會強調決策的重要性,而忽略決策的過程,決策過程如果草率,速度雖快,朝令夕改只會讓部屬無所適從,將組織帶向衰敗。

第10誡:
年終大掃除
組織確定政策之後,在執行過程中應設立各種關卡來監督。可是許多主管並非如此,而是能拖就拖,最常見的就是年度績效評核,許多主管都趕在結束前幾分鐘,以年終大掃除的方式,依印象給予同仁分數,這麼一個重要的事情,卻成了主管喜怒的成績單。
以消除績效評核的盲點為例,主管應每周記錄同仁的績效,把人、事、地、物記錄清楚,做為年底績效評核的依據,才能免除年終大掃除盲點。



(取材自《經理人》2004.12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e1201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